本书处于 开放评论 状态。希望获得来自读者的更多反馈以完善内容。阅读时,如果遇到一些文字内容需要求助,可以采用如下方式与我互动: 先用鼠标选择文本 在释放鼠标左键时将会有 annotate 弹窗,点击弹窗上的 ,如果已经注册的话,可以直接留言评论,否则先注册再留言。 你也可以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符号,可以看到其他人的留言评论。

3.2 信息系统的规划

企业搭建的IT系统如何与企业的业务目标协同一致长期以来一致是企业管理层非常关心的问题。对于企业高层而言,一方面,IT系统的建设投入越来越大,系统规模和复杂程度与日俱增;另一方面,如何引领IT系统的建设方向以驱动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如何凝聚业务部门与IT部门的共识以实现管理目标与技术目标的一致,如何规避系统选型和建设中的潜在风险以确保IT系统成功交付都是重要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方面,欧美发达国家,从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就非常强调信息系统规划(Information systems planning)的重要性,不仅是企业界普遍形成了先规划,后建设的习惯,并大力践行IT系统的规划方法,学术界也对企业层面的信息系统规划实践进行了总结,并形成了不同特点的规划方法论。

本节我们先对既往学术界总结的典型信息系统规划方法进行概述,然后对目前企业界流行的信息系统规划方法论进行说明。

1. 学术界总结的信息系统规划方法及相关模型

作为企业投资的重要构成部分,IT系统的投资建设需要与企业的战略规划协同一致以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达成,这在MIS学术界早已成为共识。在欧美MIS学术界,通常将“设计IT/IS组合以支撑实现企业战略规划中确定的愿景、目标的过程”称之为战略信息系统规划(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Planning, SISP)。针对IT规划的重要性,既往研究表明成功的IT规划需覆盖企业不同方面的考虑,是一个综合规划的结果。对于IT系统的管理层用户而言,他们更关注IT系统是否促进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是否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是否能有较高的投资回报;对于业务部门用户,他们则关注系统使用的便利性和易用性,能否帮助其提高工作效率,完成业务目标;对于IT部门用户,则更多关注系统能否快速交付,IT架构是否完备、灵活。

IT规划的制订要受到组织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既往针对IT规划关键成功因素的研究揭示:成功的IT规划与组织环境因素、管理因素和组织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在IT规划过程中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对规划结果的影响。以往学者将IT规划过程分为启动阶段、环境分析阶段、战略选择阶段、规划形成阶段和规划实施计划阶段,并强调每个阶段应有相适应的参与者、规划工具和思路。

IT规划中的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指导IT规划过程的思路或方法论,IT规划的方法论一般认为是指帮助规划者将企业的业务战略目标和IT现状等信息转变为IT战略和实施规划的一系列方法、工具、技巧和规则的集合。Lederer和Sethi(1998)总结了企业层面常用的信息系统规划方法论包括业务系统规划法、战略系统规划法、信息工程法、关键成功要素法、价值链分析法等。

鉴于不同方法论的适用场景和目的不一,Pant和Hsu(1995)将IT规划方法论分为注重协同性的方法论和注重影响性的方法论,前者注重IT建设目标要与组织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典型的规划方法论包括业务系统规划法和战略系统规划法等;而后者则强调发挥IT的创新使用,典型的规划方法论主要有价值链分析法等。Pita 等(1998)的研究表明:企业界流行的IT规划方法论以注重协同性为主,但较为成功的IT规划结果多以注重影响性的方法论作为指导。

通过回顾既往针对IT规划的研究文献,我们可以得出两个基本观点:其一,理论界对企业IT系统规划的认识也在动态发展中,从20世纪70年代仅关注计算需求的变化到80年代将IT规划作为企业战略规划的构成部分再到90年代强调IT规划与企业战略规划的协同,IT规划的重要性逐步提升。进入21世纪后,随着企业外部环境日趋动荡、复杂和不确定,IT规划更加强调动态和弹性可调;其二,由于信息技术的升级换代加速和在企业的广泛普及,企业构建的信息系统正在由之前的支撑者(supporter)向使能者(enabler) 角色转变,相应地,IT规划也更趋强调发挥其前瞻性考虑,通过识别、选择和部署具有创新性的技术来帮助企业获取新的发展机会。

在IT规划的理论模型方面,最为知名的是由Henderson和Venkatraman提出的战略匹配模型(Strategic Alignment Model, SAM),该模型如图3.2所示:

战略匹配模型

图 3.2: 战略匹配模型

该模型提出了企业的业务战略和IT战略匹配的四种路径,尽管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但在企业的IT规划实践中并没有广泛应用。

2. 企业界流行的信息系统规划方法

与学术界偏理论抽象的方法论总结不同,流行于企业界的信息系统规划方法论更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由于信息系统的规划多以大型企业为主,出于多方面因素考虑,大型企业通常邀请咨询公司参与自身的IT规划。因此,企业界通行的IT规划方法论实际上大多是咨询公司基于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共同实践总结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普遍指导意义。下面我们以国内第一梯队IT咨询公司IBM业务咨询部和埃森哲公司的信息系统规划方法论为典型,比较企业界较为流行的IT规划方法异同。

在企业层面,首先需要厘清的是企业战略与IT技术、组织、流程之间的关系,在IBM业务咨询部(原普华永道IT咨询部)的IT咨询方法论中首先用框图解释了这几者间的关系,如图3.3所示:

信息技术与企业战略、组织、流程的关系

图 3.3: 信息技术与企业战略、组织、流程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IBM构建的IT战略规划方法论,将规划过程分成三个阶段,从IT价值、架构与治理三个角度全面分析与规划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如图3.4所示:

 IBM业务咨询部的IT规划方法论框图

图 3.4: IBM业务咨询部的IT规划方法论框图

按照上图中展示的三阶段步骤,企业基于IBM构建的IT规划方法论输出的成果主要包括:企业IT现状评估与未来愿景分析,IT应用架构规划,IT技术架构规划,IT组织治理架构规划和IT项目实施计划等。

与IBM业务咨询部的IT规划方法论类似,埃森哲公司对企业IT战略规划的认识如图3.5所示:

埃森哲公司的IT战略规划框架

图 3.5: 埃森哲公司的IT战略规划框架

埃森哲公司认为,完整的企业IT战略规划包括三层:第一层,制订IT战略方向。即明确定义企业的愿景、目标、角色和需要的IT能力,指示IT战略规划的目标。要完成这一层目标主要的工作涉及有明确企业的目标和所需的业务能力,明确企业所需的IT能力,进行IT能力差距分析和设计未来IT能力蓝图。第二层,设计IT架构。即明确实现IT战略目标所需信息系统的架构、平台、数据流程等,主要工作包括:设计未来信息技术架构和不同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流,设计项目实施路线图,包括系统实施的步骤和优先次序,设计高层解决方案,以及对于速赢项目的实施计划等。第三层,确定IT管控结构。即描述IT决策过程及主要职责的架构,通过这个架构使企业IT的组织管理能够更好地支持企业的业务发展。主要工作有:设计IT管理模式,设计信息技术项目管理组织、建议项目管理的组织架构,制定信息技术管理的流程,建立信息技术管理的核心考核体系,设计信息技术人才资源寻求策略等。

对照学术界上对IT规划方法的总结,在企业界,不论是IBM还是埃森哲,他们的IT规划方法论基本都是强调信息系统与业务协同的方法论,这在业务战略明确、外部环境较为稳定的组织中一般有较好的适用性。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变化较快,IT支撑或驱动的业务发展战略也不甚清晰时,照搬这些方法论可能就会存在一定的不适性。

大型企业IT/IS规划案例

延伸思考问题

Question:

从理论研究层面看,Parker公司案例对信息系统战略与公司业务战略匹配相关理论有哪些参考借鉴?

Answer

按照张研林等(2014)的梳理(请先下载论文阅读),信息系统战略与公司业务战略匹配研究可以从静态匹配与动态匹配两方面切入,其中静态匹配可以从知识、社会、结构和文化四维度来分析,动态匹配可以运用阶段学派、协同演化学派和间断平衡学派三种理论视角来探究。

  • 具体而言,以Parker公司案例为研究情境,首先考察信息系统战略与公司业务战略之间的静态匹配关系,从知识维度出发,可以看到Parker公司是典型的业务战略指导信息系统规划,IT/IS是公司业务战略达成的重要支撑力量的特点。这反映出,作为大型跨国企业,公司成熟的业务发展战略是制订IT/IS投资的主要依据。进一步分析,可以判断Parker公司的业务战略定位属于分析型,按照sabherwal等(2001)的研究理论,该公司的信息系统战略定位应该属于综合型。从社会维度出发,可以看到Parker公司从集团母公司到下属子公司,不仅设置有CIO职位,而且CIO与对应的管理者都在相同组织层级,这样有利于业务与IT之间的及时沟通与联系频度的加强。从结构维度看,Parker公司采用的是IT集中管控模式,IT组织结构与公司的组织结构相适应,CIO与对应的管理层级也适配。文化维度,案例内容没有涉及,无法给出相应判断。

  • 其次考察信息系统战略与公司业务战略之间的动态匹配关系,站在阶段学派的理论视角,Parker公司案例描述中,业务决策触发IT事件,体现出这家企业IS战略与业务战略较高的协同性;站在协同演化学派的理论视角,IT/IS与业务的匹配是发生在人员个体(IT人员与业务人员)、运营流程(IT流程与业务流程)、战略(IT/IS规划与业务战略)三个层面,IT功能与组织相互交互,彼此影响的行为,这系列一致性行为进一步导致两者高匹配演化结果的产生。站在间断平衡学派的理论视角,由于案例中较少描述企业外部环境变化性质,无从判断是渐进式变化还是突变式变化,因此,这一学派理论视角暂无法应用。